乐先生购买的某卫浴品牌的售后安装单上显示,上千元的产品共花费了500元的里程费、安装费和配件费。
某品牌销售员在已经打印好的合同上手写“司机收运费150元”、“全款已付”字样,但其实并不具有法律效益,一旦产生纠纷,消费者有理难辩。
北京装修业主乐先生家的装修已经进入尾声,卫浴、橱柜、地板都陆续送来了货,其他的家具也都进入了生产阶段。按道理来说,安心地等着就好了,但乐先生说又一轮糟心的经历开始了。
运费+远程费 收得很糊涂
乐先生家住北六环外,距离常逛的家居卖场大概40公里。很多品牌在店面中都公示出了送货到北京市各区县,或是到外省的运费,大多是五环内免费,五环外按距离逐级增加运费。从卖场到乐先生家里,通常都会被收取100-200元不等的运费(远程费)。
收运费本身这件事儿,并非不合理。虽然物流业发展迅速,但随着人工成本增加、油价上涨、工厂搬离北京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,加上大件物品运输存在一定难度,收取运费有时候确实是必要的。就连某知名电商的包邮政策,也已经从两年前的“购物满49元”涨到“购物满99元”了,为动辄上万甚至数十万的家具订单支付一两百元的运费,消费者普遍都可以接受。
当然也有特例,有一次乐先生在某品牌购买的主材较多,和销售员比较聊得来,在谈到运费时,销售员主动提出申请为其减免运费。虽然捞得个便宜,但这不禁让乐先生心生疑惑:运费多少难道不是公司的明文规定吗?销售员说免就可以免掉吗?自己之前交的运费,到底是不是必要的?
在采访中,我们了解到,很多商家的仓库其实就在六环附近,甚至在近郊,一定程度上离六环附近消费者家更近些。这样看来,单纯以收货地点距离市中心的远近作为收取运费和远程费的依据,有时并不客观。在购买时与销售员仔细沟通,也许多少能为自己省点儿钱。
每个居家设备的安装费花上大几百是常事儿
促销的时候销售员才不会提前跟你讲
乐先生正好赶上了春季装修的卖场大促销,于是就买了不少大品牌的打折货,尤其是进口的卫浴产品。这下问题就来了,安装怎么办?自家的工人没安过这么“高端”的马桶,生怕磕破碰坏;德国的一套恒温花洒,怎么接冷热水、在多高的地方打孔都是有讲究的,自家的水电工、安装工也确实没经验。
来送货的工人通常会撂下这样几句话:你的工人买合适的工具和配件倒也不是不能装,但由于他们安装而导致的产品不能用、不好用我们不负责任。反正大多数客户都是让我们给装,使用阶段出了问题我们管修。
这时,任何一个消费者包括乐先生在内,都会心里打鼓,要不就让专业的工人给装了吧。但一问价格才知道,这些进口品牌的安装费“简直可以上天”——马桶300元一个,花洒400元一个,两个卫生间算下来,安装费一共1400元。当初购买时觉得折扣力度真大,算上运费和这安装费,好像折扣也真的不那么诱人了。
业内人士对这些主材的安装费做了个统计,从卖场购买的常规品牌,马桶、浴室柜的价格通常为100元,花洒稍贵一些,在200元左右,进口品牌基本要在此基础上翻倍。铝扣板按平方米收费,暖气按组收费,淋浴房、橱柜大多都是免费安装……有的销售员会告知消费者具体数额,有的则只说“会收取安装费”,当消费者默认“安装费大概只有百八十块钱”的时候,可能掏出兜的就远不止这么多了。所以,在购买需要安装的家居产品时,一定要与销售员确认好安装费用,根据自己情况选择是否需要安装服务。要知道,从主材到家具,再到家电,需要安装的东西数量可真不少,如果不提前了解,白白扔出去几千元都很正常。
“不含零配件单独收费”几乎是必花项目
常常是挑选完毕交了订金才知道
马桶、面盆龙头、菜盆龙头、热水器的安装都需要角阀,50元一个也不贵,但购买产品时几乎都不含。乐先生告诉我们,自己为两个卫生间配了近10个角阀,这些都需要单独购买。既然是必需品,为什么不放在产品里一起卖呢?对此,销售员给出的解释是“我们从来都单卖”。
走访市场的时候,北京装修网了解到,类似的情况特别多。卖手持花洒的通常都不带淋浴软管,原厂的也可以买,但是价格偏高;卖马桶的通常都不带角阀,销售员会建议消费者在店面内配齐,价格确实比网上或者建材超市贵。
最夸张的是,连玻璃胶这种最基本的密封用材,都需要额外收费。乐先生说,安装工人在为浴室柜和墙面交接处做密封时,问自己是要普通的胶还是进口的胶,乐先生问了下二者的区别,工人的回答让人哭笑不得:“普通胶不环保,时间长了还会发霉变黑,进口胶不会。”当然,不出意外,这种情况下普通胶免费,进口胶则是要收费的。但怪就怪在,既然普通的胶不环保,还会变黑,为什么商家要一直用呢?整天说自己的产品设计如何新、品质如何好,在搬进消费者家中后,却在细节上频出槽点。既然有的品牌无法在服务环节做出进步,那么正在装修的消费者还是自己买几管优质玻璃胶囤着吧。
【质疑】
明知道是不要不行的“增项” 商家为何不明明白白写进合同?
以上提到路费、远程费、安装费、零配件及材料费,在乐先生手上的订单里,没有一个品牌是写在合同中的。即便这些额外收费有据可查,如店内公示、公司文件等,但最终落实也只是口头或是送货时的一张“验收单”。
乐先生之前交过的运费,有的交给了司机,有的交给了销售员,如果跟销售员聊熟了就可以被减免的话,那么最终是给了公司还是被私吞?有几个订单是在乐先生的强烈要求下,销售人员才在合同上写了“已付运费×××元”,但在合同上手写补充的条款是否具有法律效益呢?这些,如果已经被装修搞蒙的消费者,往往都已经无暇考虑,只能被牵着鼻子乖乖交钱。
可以理解的是,很多品牌销售、配送和安装是三个不同的公司在运行,各收各的钱并没有错,但既然每个环节的价格都是明码标价,为何不能将这些细节通通写进合同呢?心里没底的送货安装环节,严重影响着消费者装修购材的心理感受。
毕竟家居建材的运输安装比一般消费品更加复杂也更加需要专业度,对消费者来说,白纸黑字的踏实,总好过口头的一句承诺。也许各大家居卖场是时候完善一下家具建材销售合同和交款凭证了,这些购买过程中的“增项”虽然不比装修的数额庞大,但积少成多、积小致巨,这笔账就难算了。